“棒,很棒!”5月9日,巴基斯坦一位議員在看完中國中鐵五局集團四公司承擔施工的京張高鐵八達嶺長城站后豎起大拇指連聲稱贊。
“自2016年3月進場以來,中鐵五局集團京張高鐵項目部先后迎來240多個團隊前來觀摩!”項目部負責八達嶺長城站的技術主管許其說。
據介紹,前來采訪的有美聯社、路透社、意大利廣播電視公司、《華爾街日報》、香港《大公報》等世界10多家有影響力的新聞媒體。4月29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頭條播出《勞動禮贊:大國工程,山海逐夢》,關注各地在建的超級工程,重點報道了該站,參建員工段仕軍接受了現場采訪。
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之際,各國奧運健兒不會忘記京張高鐵的建設者,也不會忘記建成這項工程八達嶺長城站的中鐵五局集團員工。
“全國之最”凸顯建設之“難”
目前,在巍峨壯觀的八達嶺長城下面、102米深處,項目部施工車輛來回穿梭,勞動競賽開展得熱火朝天,員工們干勁正濃,士氣高漲。許其這樣介紹它的4個“全國之最”和3個“首次”:
車站最大埋深102米,是目前國內埋深最大的高速鐵路地下車站;車站主洞數量多、洞型復雜,是目前國內最復雜的暗挖洞群車站;旅客進出站提升高度62米,是目前國內旅客提升高度最大的高鐵地下車站;車站兩端渡線段單洞開挖跨度達32.7米,是目前國內單拱跨度最大的暗挖鐵路隧道;首次采用疊層進出站通道形式,實現了進出站客流完全分離和進出站口均衡布置;首次采用環形救援廊道設計,具備了緊急情況下快速無死角救援的條件;首次采用精準微損傷控制爆破等先進技術,消除了工程建設對文物和環境的不利影響。
八達嶺長城站地下建筑面積36143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暗挖地下車站。車站內設計各類洞室78個,斷面型式達88種,交叉節點密集,結構復雜。車站通過花崗雜巖地層,巖性種類多,成分變化大,多洞室平行作業、施工組織困難,施工高峰期共13個工作面同時作業,物流組織復雜,通風要求高,施工組織困難。洞室緊鄰,爆破影響大,各洞室間開挖爆破相互影響大,易導致相鄰洞室圍巖松動掉塊、支護變形、襯砌開裂等問題。
技術攻關體現工藝之“新”
隧道施工的艱難吸引大家前來學習參觀,與艱難相伴的除了寫不完的奉獻和拼搏,還有“新”的一面。廣大建設者想方設法攻克了道道技術難關,創造了數十項新工藝,讓這座車站漸漸露出真容,凸顯了其領先的技術水平。
地底下100多米深處約30層樓高、占地相當于6個足球場的八達嶺長城站里,13個工作面上100多名參建員工,70多臺(套)挖、裝、噴、運設備來回穿梭,一場新的大決戰正在緊張有序地拉開……走進八達嶺長城站,每個人都會情不自禁地為這座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暗挖車站宏大的建設場面叫好。
車站施工采用了永臨結合的立體多通道輔助坑道網絡和基于人機定位系統的先進組織管理,實現了全方位多通道安全快速作業;采用了精準微損傷控制爆破的先進技術,消除了工程建設對沿線文物和環境的不利影響,減小了施工爆破對相鄰洞室圍巖及支護結構的損害;運用BIM技術、人車定位系統、智通交通指揮系統等信息技術,實現隧道多作業面施工管理的創新。
他們在大跨過渡段施工采用預應力錨桿、預應力錨索新施工工藝,采用DFHZ開挖工法,即頂洞超前、分層下挖、核心預留、重點鎖定的施工工法。他們還嘗試應用掌子面地質素描數字圖像信息處理、超大斷面變截面隧道二襯臺車設計、復雜洞室群地下車站施工組織優化、復雜洞室群地下車站施工通風、納米噴射混凝土等新技術。
正是依靠技術創新和新工藝的推廣使用,中國最難干的暗挖車站施工正快速有序地向前推進,也多次得到了有關各方的高度評價。
“四化”支撐彰顯質量之“精”
一流的隊伍才能干出一流的業績。中鐵五局集團和四公司領導特別珍惜這個機遇,挑選組織得力、精通管理、技術全面、責任意識強的人員組成項目部,從人員的配備和隊伍的組織上優先安排。項目部經理蔣思表示,開工必優,一次成優,確保部優,爭創國優,將該項目建成精品工程。
建“精品工程,智能高鐵”是中國鐵路總公司黨組對京張高鐵建設者提出的新要求。圍繞一個“精”字,項目部按照“機械化、信息化、工廠化、專業化”四化建設的要求,建立鋼結構加工廠和混凝土拌和站,組建專業化施工作業隊,重點配置了全電腦三臂鑿巖臺車、快速接桿錨索鉆機、自行式仰拱棧橋及全液壓襯砌臺車等先進的隧道施工機械化專業設備。他們采用隧道二襯成套施工技術,對襯砌臺車加裝料斗與滑槽,實現混凝土分窗入模澆筑;通過徑向預埋RPC管與拱頂帶模注漿技術及注漿一體機,實現帶模注漿施工;二次襯砌定型L組合端模,實現環向中埋式止水帶固定;仰拱施工采用輕便弧形腹模與定型組鋼端模一次澆筑完成;采用機械式掛板平臺鋪設防水板,并用手持式超聲波焊接機進行焊接,提高了鋪設、焊接速度;水溝電纜槽移動模架確保水溝電纜槽施工質量。
前來檢查工作的各級領導以及來參觀的國際友人給了建設者以鼓勵和夸獎,但榮譽代表過去,未來任重道遠。在京張高鐵建設這條長跑線上,他們取得了起跑階段的勝利,也有信心做好“中途跑”,并最終到達勝利的終點。(謝崇志 陳超)
(新媒體責編:zs1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