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滬包郵”“部分地區補差價”,不少網購達人都遭遇過包郵時的“地域歧視”。3月5日,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郵政局普遍服務司司長馬旭林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全國已基本實現“鄉鄉設所、村村通郵”,下一步要將郵政服務網點延伸到每個村,讓郵政業惠及更多偏遠地區的人民群眾。他同時建議加強快遞末端公共設施建設和服務模式創新。
“村里設1個郵政服務點,需投資2萬元左右,全國有50多萬個建制村,算下來是上百億元的投入。”馬旭林算了一筆賬,如果要解決“最后一公里”難題,還需要探索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彌補市場失靈。他建議,中央財政應設立專項資金,出臺對村級郵政服務點建設“以獎代補”的政策。各地服務點建成后,由行業管理部門根據各地申報情況,按照規定程序核定后統籌核補到點或相關地市以下郵政、快遞企業,每個服務點可按0.5萬元的標準由中央定額獎勵,對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重點傾斜,提高補貼比例或進行全額補貼。
與農村地區不同,城市地區面臨的主要問題則是快遞末端的服務短板,主要表現在“網點安家難、車輛上路難、進門難、員工雇傭難”。“想要解決這‘四難’問題,僅靠郵政部門一家顯然無法完成。”馬旭林坦言。
“事實上,無論是村里的郵政所還是城市的服務站,它的功能完全不應該局限于郵政快遞業務,可以融合電商、繳費、果蔬銷售等綜合性的服務。”馬旭林建議,國土資源和住房城鄉建設部門首先應出臺相關政策,明確智能快件箱、快遞末端綜合服務場所的公共屬性,將智能快件箱、快遞末端綜合服務場所納入城市居民社區建設配套設施中,將用地支持政策落到實處。
快遞末端“名正言順”后將如何運作?對此,馬旭林提出應發展城市末端共同配送,建立不同部門間的協調管理制度,理順城市配送管理機制,避免各自為政、各占一攤,提高社區資源利用率。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