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交通運輸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推進新一代國家交通控制網和智慧公路試點的通知》。智慧公路究竟為何物,這一領域有哪些新的探索?看北斗如何讓公路更智慧。
路橋知冷暖會“報傷”
目前,江蘇正在打造無錫342省道智慧公路示范項目。具備高度感知能力的智慧公路,可利用機器視覺、北斗、物聯網等最新感知監測技術,對公路主體、結構物、沿線設施感知。以前,路是個通道,僅限于滿足普通通行,而將來道路是數字化設施,將會夜以繼日工作,自動采集數據。
“北斗等技術不只是感知路面環境,還要感知車流量,路口有無車輛、動物和行人。道路上的相關信息都會被及時抓取,迅速反饋。”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公路局信息科副科長殷浩說,這些技術看似新鮮,其實只是把許多成熟的前沿技術用到道路上。
中設設計集團副總工程師王維鋒介紹,“北斗等技術還會讓以往沉睡的交通標志、安全護攔自動‘報傷’。我們通過智能傳感技術探測標志信息和安全護欄受損信息,并實時發送給管理平臺,有助于提升交通設施監測預警與快速養護水平。”
讓人車路能夠“說上話”
傳統駕駛以司機的個人經驗與操縱能力為主,人占主導地位,聰明的只是人。但隨著智慧交通的發展,以后車路會逐漸一體化、實現協同工作。”王維鋒說,道路上的北斗等儀器會將捕獲到的信息發給車輛,使車在行駛過程中自動感知道路狀況。
最近,中設設計集團科研人員正在南京紫云大道附近建設開放式研究環境。“路上和車上都配備豐富的感知監控儀器,‘武裝到牙齒’,讓車路協同技術‘真槍實彈’用一用。”王維鋒說,開放式車路協同,當車和路高度智能化,路上和車上的終端就是“會思考的大腦”,能全方位感知和分析環境、整理和發送數據。車與車之間溝通交流,車與路之間信息互動,在路上自行協調。“當然,相較車的發展,路的智慧配套還需進一步提升,車路協同,二者應該步伐一致。”
專家認為,移動物聯、車路協同代表著智慧交通未來的發展趨勢。在高度數字化的環境中,交通系統各個元素的互動會越來越多。人、車、路等都將處于萬物互聯、可控可知。對數據充分掌握和利用,能使道路交通系統的運行效率和承載能力不斷提升。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