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平行管控系統仿真圖。
AlphaGo與李世石的對戰讓世界看到了人工智能無限的發展潛力。如今,人工智能早已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概念,它已經來到我們的身邊,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便捷。近日,記者來到位于青島高新區的青島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體驗了由研究院下屬的青島慧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智能交通平行管控系統。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交通擁堵將得到最大程度的緩解。而在未來,青島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還將在無人車領域不斷拓展,引領青島人工智能產業不斷向前發展。
交通管控系統緩解城市擁堵
在青島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的展廳內,記者體驗了智能交通平行管控系統為緩解交通擁堵帶來的便利。電子屏幕上實時展現出來市南區某擁堵路口的交通情況,系統通過分析周邊車流情況,得出最精準的交通解決方案,并以此來緩解交通擁堵。
據介紹,這就是由中科院復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青島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王飛躍帶領其團隊研發的智能交通平行管控系統。它是大規模、富含創新、高度智能綜合城市交通管理實驗平臺,從城市路網規劃出發,通過需要調研與場景分析、道路通行能力分析、人工交通系統建模、OD需求模型研究,實現人工交通系統與實際系統對接,完成從交通信息采集、融合、分析,到交通場景建模預測,再到交通管控措施執行反饋的閉環智能處理,實現“以人為本”的城市交通智能化決策和科學化管理。
采用國際領先的平行交通系統理論,通過構建實際交通系統與人工交通系統之間交互運行和過程演化的“平行系統”,實現從交通采集、融合、分析,到交通場景建模預測,再到管控措施執行反饋的閉環智能處理過程,將青島市交通管理從信息化提升到智能化新階段。
平行管控系統從青島市交通路網規劃出發,通過實際需求調研與場景分析、道路通行能力分析、人工交通仿真建模、OD需求模型研究等策略,在交通管控計算實驗與評估平臺智能化輔助決策下,實現人工交通系統與實際系統的對接。
采用這套系統后,還可以為重大活動提供交通預案。平行交通控制通過人工交通系統和實際交通系統之間實時在線的相互對比、借鑒、實驗,不但可以模擬正常條件下疏散方案的應用效果,而且可以檢驗異常條件下應急預案的應對措施,為城市系統的科學化、系統化和綜合化協調指揮奠定基礎。
斬獲國際智能交通大獎
即便是在全世界范圍內,智能交通平行管控系統也處在領先地位。在西班牙舉行的第十八屆國際智能交通年會上,青島市智能交通建設平行交通一期工程榮獲2015年度 “IEEE國際智能交通系統杰出應用獎”。作為國際智能交通科研與應用水平最高榮譽獎項之一,該獎設立以來自 2006年,區域性智能交通應用工程項目首次獲獎,平行交通以其創新的方法獲得國際專家的關注和支持,這也標志著我市智能交通建設正邁向國際領先水平。
青島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是平行交通一期工程的主要技術支撐單位。該院依托中科院自動化所的國際前沿科技優勢與高端人才智力資源,重點建設 “一院(中心)、一企、一園、一金、一平臺”,即:青島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中科院自動化所青島智能產業技術研究中心)、青島智能產業發展公司、青島智能產業園、智能產業基金、大數據解析平臺。建院一年來,該院立足平行管控核心理念,組建了一支270余人的高水平研發團隊,設立了智能制造研究所、智能網絡研究所、智能數據研究所等14個科研部門,在智能產業典型應用領域,特別是智慧城市、智慧農業、智慧健康等領域均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充分發揮了對我市智能產業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
牽手國際知名高校研發無人車
在智能交通領域,無人駕駛無疑是最熱門的話題。今年2月21日,青島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王飛躍代表青島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與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復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與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簽約,協議共同成立人工智能與無人車聯合研究中心,以平行駕駛為先導,致力于建設世界頂尖人工智能與無人車實驗室與研發平臺。簽約前,雙方圍繞知識產權、科技研發與配套經費、產業孵化以及人工智能與無人車的高層次人才教育問題進行了充分的交流與座談,協商以“青島-北京-滑鐵盧”三地連動的模式共同打造人工智能與無人車人才教育、科學研究、技術研發與產業孵化高地。
該聯合中心計劃5年內啟動經費超過1500萬加元,同時尋求多項校企合作橫向經費。據悉,王飛躍教授與AmirKhajepour教授將擔任該研究中心共同主任,曹東璞教授擔任該中心執行主任。此外,曹東璞教授還同時擔任青島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平行駕駛技術創新中心的主任。
青島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與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合作,以增強共享經濟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為目標,圍繞支撐和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建設共享經濟示范平臺的指導思想,對于推動青島市新舊動能轉換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進一步發揮了QAII作為國際交流平臺、學術前沿高地、人才培育基地的重要作用。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