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開車的朋友有沒有發現,有時開車時一路全是綠燈,但也有時候怎么走一路都是紅燈,這真的是運氣問題嗎?如今,渝中區的交巡警可以明確告訴你,這不是運氣,而是智能化信號燈系統發揮的作用。今天,記者從渝中區交巡警支隊了解到,這是渝中警方應用“區域自適應”控制系統已起顯著效果,到底這是怎么樣的一個系統呢?
點:每一個交通信號燈都可遠程控制
昨日,渝中區交巡警支隊秩序大隊的民警吳雪松詳細進行了解釋。目前渝中區的燈控路口共99個,聯網路口已達100%,實現全后臺操作。
“通過對一條道路多個路口實行一鍵式遠程控制,實現全線綠燈通行,可以迅速排堵。”吳雪松舉了個例子,比如周末從大坪正街前往九龍坡區的車輛較多,渝中區智能交通控制系統就可以根據通行情況,調整綠燈放行,方便車輛快速出城。同時,如果一路口發生交通事故且出現交通滯留,中心就可以一次性遠程控制沿線多個外圍路口相應方向的信號燈為紅燈,避免車輛繼續進入。
“還有就是提供給特殊車輛,比如救護車、消防車……”吳雪松說,一旦有病患需要送醫,指揮中心只需根據需要對沿途進行緊急綠燈放行,對匯入路口進行紅燈管控,一鍵進行協調控制。
線:一路遇綠燈不再是幾率問題
通過整合大數據,渝中智能交通中樞會向“會思考”的信號燈釋放信號,組織它們在一定區域內釋放“綠波帶”或“紅波帶”。
什么叫“綠波帶”?吳雪松解釋道,“綠波帶”是靠調整信號燈配時來實現的。根據路口之間的間距,按設計時速預計到下一個路口的時間,這是一個時間差,在時間差內保證下一個綠燈亮起。
“綠波”改變的是路口之間綠燈的間隔時間,信號燈的時間長短并沒有發生變化。在不延長紅綠燈時間的情況下,減少車輛等候時間,一路綠燈放行。目前,大坪正街、虎歇路、瑞天路及人民路燈12條主次干道,采取了此項控制策略,以大坪正街為例,實行雙向綠波協調后,協調車輛以平均40KM/H的車速通過路口,平均停車次數由4-5次降低到1-2次。
同時,對于智能信號燈來說,它們的任務不只是放行,有時候還需要刻意“添堵”。采用“紅波帶”來控制進入渝中區的車輛,人為地增加了進入市區車輛的紅燈等待時間,從而減緩車流進入轄區。
面:環道信號燈根據流量自動“變臉”
民警告訴記者,目前。不同時間經過兩路口環道,在路口所需等待的紅燈時間是不一樣的。
而兩路口環道地處渝中半島中部,是進出渝中半島,過往嘉陵江、長江,以及聯系上下半城的交通樞紐。中山三路、勞動路、長江路、菜園壩大橋、南區公園路、枇杷山正街、中山二路等多條道路在此交匯、轉換,形成一個巨大的環道。據相關部門調查,目前兩路口環道高峰小時的交通量已達到5000PCU/h,早已超過設計通行能力。
據悉,為了緩解這一難題,渝中區交巡警支隊在全市率先實行了“區域自適應”控制。所謂“自適應”系統通過地磁感應線圈統計流量,從而推算環道的交通擁堵情況。當交通流量尚未達到飽和時,系統執行基礎配時的策略,配時時間隨流量自動調整,盡量使得車輛能一次性通過多個信號燈路口。而當流量達到飽和以后,信號控制的目標切換為“調流”,執行“流量跟著配時走”策略,紅燈和綠燈長短由信號燈根據具體流量自動選擇最優方案。如果排隊車輛積壓到路口,信號燈會自動變紅。
“簡單點來說,就是兩路口環道的交通流量情況匯總回智能交通中樞,系統自動調節配時,使各方向交通流通行達到最大程度的均衡和優化。”吳雪松介紹說。
采取區域控制后,兩路口環道的通行效率得到顯著提升,環道運轉順暢有序,高峰時段的通行能力由3300余輛/小時提升至4000余輛/小時,平均車速也由15公里/小時提升至18公里/小時。
科學性評估為決策“指路”
這個智能化信號燈系統,如何才能保證它的合理性呢?渝中警方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渝中區交巡警支隊聯合重慶交通大學成立重慶渝中交通管理研究中心,充分利用渝中區智能交通綜合管控平臺和高德地圖等技術平臺開展大數據綜合分析,同時幾家國內此領域的知名企業也為渝中智能信號燈系統出謀劃策,從理論層面為信號燈配時智能化提供技術支撐。
據了解,自2016年以來,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主城區“內暢外聯”三年行動的部署要求,渝中區交巡警支隊在全區交通信號燈聯網控制的基礎上,全面提升轄區信號燈智能化水平,經過全方位的“改頭換面”,大大方便了市民出行。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