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放管服”改革向縱深推進,行政審批和便民服務事項已基本集中到政務服務中心,阻礙企業和群眾辦事的“有形之門”正逐步消除,但一個個孤立的信息系統仍在影響服務效能、消解改革紅利。相比“有形之門”,“無形之門”的負效應更大,政務信息資源各自為政、自成體系,重復投資、重復建設,形成“數據壁壘”“數據煙囪”。
按國務院部署要求,省政府辦公廳日前出臺《江蘇省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共享工作實施方案》,這是我省第一份關于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的政策性文件,以最大程度便企利民、讓企業和群眾少跑腿好辦事不添堵為目標,以數據集中和共享為途徑,加快建設全省統一的“大平臺、大數據、大系統”。按照路線圖,我省將分三步打破“信息孤島”。
摸清底數,
先整部門內信息系統
時間節點:今年12月底前
納入整合共享范疇的政務信息系統包括由政府投資建設、政府與社會企業聯合建設、政府向社會購買服務或需要政府資金運行維護的,用于支撐政府業務應用的各類信息系統。按“先聯通、后提升”的原則,最先一步是各部門的內部政務信息系統清理、整合。
10月底前,省發改委牽頭,審計、網信、經信、財政等部門配合,省級各部門全面自查內部信息系統建設應用情況,主要包括信息系統數量、名稱、功能、使用范圍、使用頻度、審批部門、審批時間、經費來源等,提出本部門清理整合和接入共享平臺的信息系統清單。
11月底前,省審計廳牽頭,相關部門配合,對各部門政務信息系統審計全覆蓋,全面摸清底數,為系統整合共享打好基礎。
12月底前,各部門清理完成“僵尸”信息系統,包括與實際業務流程長期脫節、功能可被其他系統替代、所占用資源長期處于空閑狀態、運行維護停止更新服務,以及使用范圍小、頻度低的信息系統。省級各部門原則上將分散、獨立的信息系統整合為一個互聯互通、信息共享、業務協同的“大系統”,杜絕以處室等內設機構名義存在的獨立信息系統。
在此期間,省發改委將牽頭開展全省政務信息資源大普查,梳理明確可共享的信息資源,逐步構建全省政務信息資源目錄體系。
協同對接,
接入省級共享交換平臺
時間節點:明年6月底前
省級各部門整合后的政務信息系統要及時接入省級數據共享交換平臺,明年6月底前實現與國家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對接。
在此過程中,重點建設完善“一網絡、一平臺、兩網站”。
省政府辦公廳牽頭,繼續深化省電子政務內外網建設,提升網絡支撐能力,推動各部門涉密、非涉密政務信息系統分別向省電子政務內網、外網遷移整合;
省發改委牽頭,省大數據管理中心負責,加快建設全省統一的以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交換為核心的大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形成全省統一的政務信息共享交換渠道;
省發改委牽頭,相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依托省電子政務外網和省政府門戶網站,建設省公共數據開放網站,推動政府部門和公共企事業單位的原始性、可機器讀取、可供社會化再利用的數據集向社會開放,鼓勵和引導社會化開發利用;
省發改委牽頭,省大數據管理中心負責,依托省電子政務外網,建設省政務信息共享網站,作為省級數據共享交換平臺的門戶,支撐政府部門間跨地區、跨層級的信息共享與業務協同應用。
“推動政務信息共享,不是簡單的系統對接,也不是政府部門間的‘體內循環’,而是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讓企業和群眾享受到更加優質高效的數據服務。”省政府副秘書長、省政務服務管理辦公室主任方偉介紹,人口信息、法人單位信息、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信息、電子證照信息、社會信用信息等基礎信息,首先在部門間實現無條件共享;健康保障、社會保障、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社區治理、生態環保等重點領域信息,作為重點優先實施共享。
上下聯動,
推信息共享與業務協同
時間節點:明年12月底前
信息共享是手段,業務協同是目的。明年12月底前,完成市級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建設,并與省級平臺對接,形成國家、省、市三級數據交換體系互聯互通,政務信息資源共享與業務協同,大數據匯聚整合和關聯分析取得階段性成果,真正實現“網絡通、數據通、應用通”。
充分發揮“江蘇政務服務網”作用,圍繞“互聯網+政務服務”的主要內容和關鍵環節,推動政府部門在協同聯動、流程再造、系統整合等方面改革,提高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政務服務便利化水平。我省將建立完善共享交換的標準規范,包括數據采集、共享交換接口、多級共享平臺對接、網絡安全保障等。
為形成倒逼約束機制,明年起,凡明確必須接入而實際未接入共享平臺的部門政務信息系統,財政部門原則上不予安排運維經費。同時,推動政務信息化建設投資、運維和項目建設模式改革,推廣應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提高集約化水平,避免重復投資。
“政府部門已成為重要的信息數據生產、收集、使用和發布者,推動信息共享是法定的責任和義務,今后要以共享為常態、不共享為例外。”方偉介紹,評價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共享的成效,關鍵是“三數一率”,即系統整合數、共享信息數、協同應用數和系統聯通率,將定期開展督查考核。
本報記者 黃 偉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