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下午,深圳市交委與深圳市城管局、市公安交警局聯合舉行了深圳市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管理重大行政決策及立法聽證會并宣讀《深圳市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管理方案》。聽證會代表們對方案提出了各自疑問,各相關部門的有關人士現場做了解答。
焦點1
單車企業進入退出如何管理?
針對共享單車企業的進入和退出,《方案》指出,通過分析汽車租賃、公共交通行業等類似行業管理經驗,結合互聯網租賃自行車行業的特點,可考慮采用的管理方式有備案、普通許可和特許經營三種。根據內容來看,這三種方式都對共享單車的資質條件進行了限定,要求其在退出時提前進行報備,并且提前20天進行社會公告,并對押金和預存金的退還方式進行說明,在正式退出之前返回給用戶。對于未按照規定辦理進入和退出的企業,將會被追責,并處以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焦點2
用戶押金安全該如何監管?
據了解,針對用戶資金安全,管理方案提出,企業收取押金與預存資金的,應開立用戶押金、預付資金專用賬戶,實施專款專用;建立完善用戶押金退還制度,加快實現“即租即押、即還即退”。未按規定開設押金專用賬戶,實施?顚S,或逾期不退還押金的,由政府相關管理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并處以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只針對備案模式)。
焦點3
小藍和酷騎押金余額如何退回?
小藍和酷騎押金和賬戶余額退還問題也成為聽證會代表們關注的問題,對此,深圳市交委相關人士表示,他們已積極聯系小藍單車注冊地相關部門,希望盡快拿出解決辦法,保護深圳用戶權益。對于路上的小藍和酷騎僵尸車,深圳交委表示涉及占道占用機動車道將聯合城管部門清理。
深圳市交委人士透露,今年9月份市交委曾專門約談小藍單車深圳區負責人,讓他們做好車輛運維、盡快建立好押金專用賬戶,保障用戶資金與騎行安全,深圳區負責人表態會努力解決。當時小藍方面還表示,在深圳的小藍用戶有30萬人,投放的車輛超過15萬輛。但這兩個月來,有不少用戶已開始退出,目前具體數量是多少,暫時無法求證。
深圳市交委人士表示,這幾個月來,他們一直在督促各家企業落實資金專用賬戶等要求,但由于缺乏相應的處罰措施,企業并沒有全力配合。
目前深圳只有摩拜、OFO兩家企業遞交了他們合作銀行的相關證明,表明他們已經建立了專用賬戶,其他企業還沒有相應措施。
聲音
深圳市人大代表楊勤表示,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管理要有屬地法規,他贊成備案式管理,入門容易,管理嚴格。
深圳電臺主持人陳希則談到,政府管理部門應收取企業市場準入押金。有了市場投放押金,它的成本增高,就可避免小而雜的單車企業亂入市場。
鏈接
深圳89萬輛單車“圍城”
據悉,互聯網租賃自行車自2016年10月進入深圳后,迅速發展,截至目前,1800萬常住人口的深圳共有互聯網租賃自行車企業8家,車輛規模約89萬輛,注冊用戶量達2200萬人(含重復注冊用戶),日均使用量約543萬人次。
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為公共交通系統接駁換乘提供了解決方案,同時也帶來一些問題,集中體現在部分區域供大于求、車輛亂停放問題突出等。
對此,深圳市交委明確要求8月24日起各企業暫停投放車輛,并于9月15日聯合印發了《深圳市互聯網租賃自行車規范管理整治行動實施方案》。除了嚴格控制車輛規模外,在企業運營監管方面,《實施方案》表示,督促企業制定車輛清理計劃,全面清理全市范圍內城市公共空間及居住、商業、辦公等區域內存在違規停放、安全隱患、不能提供服務及未配備衛星定位智能鎖的車輛,清理情況報送市交通運輸委。
同時,在加強巡查和調度的同時,還要求企業實行黑名單管理,對存在違法違規行為的用戶及時采取提高用車費用、停用等多種措施;還會加強對企業監管,建立企業信用管理機制,納入全國統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臺。
專家建言
企業影響社會秩序必須支付社會成本
對于共享單車的管理,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后盤和林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共享單車出現亂停亂放、占道等影響公共秩序的行為,還是應該制定法規,其影響社會秩序的成本必須由共享單車承擔,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這是外部性成本內在化,解決市場失靈的最有效辦法。
目前的管理辦法還存在很多管理的空白地帶,例如亂停亂放,城管只能收車,缺乏進一步處理的法律依據。對共享單車公司的不配合行為缺乏硬約束力,對于退市企業“遺孤”的處置更為棘手。
各地應該盡快出臺相關法規,讓共享單車企業切實履行起社會責任,將其所帶來的外部性負面成本進行內在化。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